首頁  /  查詢服務
?

《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政策文件解讀

來源:黑龍江省民政廳網站 時間:2017-09-02 11:34

【 字體:【 打印本頁 】

2016年12月19日,中央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16〕35號,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指導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規范性、綱領性文件,對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


為推動《意見》在我省的貫徹落實,將我省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按照時任省委書記王憲魁、省長陸昊、省委副書記黃建盛、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張雨浦、時任省政府副省長、省減災委主任孫永波等領導同志的批示要求,省民政廳黨組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學習研究,提出了學習借鑒發達省份的先進經驗,結合我省實際盡快拿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意見,并成立了起草小組。


2017年1月1日至1月17日,起草小組研究起草了《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代擬稿)》(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初稿。1月18日至2月2日,廳領導多次研究討論《實施意見》內容及任務分工,對初稿反復修改完善。2月3日,以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名義征求了省減災委員會39個成員單位及省政府應急辦、金融辦和團省委等3個非成員單位共42個單位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按照張慶偉書記5月4日作出的關于“省政府常務會研究后,上省委改革領導小組會”的批示,5月8日《實施意見》提交省政府第85次常務會議審議后進行了結構性調整,經過1個多月的征求意見、調整完善,形成了新的《實施意見》。經省政府主要領導同意,提交6月22日省委深改委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


《實施意見》共分六部分,二十一個條目。


第一部分闡述了我省保障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水資源安全五項重大責任及存在薄弱環節和總體要求,共三個條目。明確了指導思想、六條原則和“三個轉變”的改革目標。


第二部分明確了健全災害管理體制,共兩個條目。突出各應急委員會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領導,將我省特色突出的農業和畜牧業、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氣象、地質災害、防震減災、減災和災民救助等7個災害處置體系,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交通事故等3個安全生產處置體系,水資源保護體系等11個體系整合到省應急委員會下,構建龍江特色應急體系為主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格局。同時,考慮到我省地域面積較大,山脈綿延,江河縱橫交錯、水系貫通,森林茂密,農墾和森工系統與地方交織,跨區域、跨系統災害多發頻發,救災指揮無法割裂,明確規定啟動省一級應急響應由省應急委員會統籌領導,啟動省二級以下應急響應由各體系組織應對。明確地方為主的屬地責任。強化地方的主體責任,明確市、縣全面負責本地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工作。強調應急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明確了啟動省級應急響應災害的應急處置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省委省政府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市、縣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未達到省級救災應急響應的災害和特別重大以外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重建,由市、縣負責處置。


第三部分明確了向災前預防轉變的主要內容,共兩個條目。突出加強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地質等災害的預警預測體系建設。如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建立沿邊疫情阻截帶監測點和國外引種帶離監測場、林火預警監測系統、大慶油田和四大煤城沉降和塌陷區監測網絡等。突出強調市(地)至少建設1處提供長時間避險的大型綜合避難場所,災害易發縣(市、區)改擴建滿足災害風險區居民應急避險的示范性應急避難場所;加強各類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完善政府實物儲備、商業儲備、社會協議儲備和企業生產能力儲備相結合的救災物資儲備。


第四部分明確了綜合減災的主要內容,共六個條目。明確依托省政府應急指揮平臺整合部門數據資源,多部門共享信息。要求整合各類基層服務站和信息員,實現一站多用、一崗多責、一專多能。建立協同應對、統一調配和損耗補充機制,打破體系和部門的界限,省應急辦統籌調配全省應急資源和力量,在集約和節約的前提下,形成應急處置的優勢力量。明確完善與吉林、內蒙古的省際間以及與俄羅斯的國際間合作機制,實現防災減災救災的聯防聯控合作體系。明確培育整合具有減災救災宗旨的社會力量,支持社會力量發揮專業性、多樣性、靈活性優勢,全方位參與防減救和災后重建工作,促進從政府為主向協同治理、多元聯動的減災救災方式轉變。明確加快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完善金融支持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明確完善和推廣農業政策性保險、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和專屬農業大災保險,探索政策性森林保險、農村住房保險和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明確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市、縣結合本地災害風險特點探索巨災風險有效保障模式,有條件的地區可對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等給予保費補貼。明確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提高市場主體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深度。


第五部分明確了減輕災害風險的主要內容,共三個條目。突出以五個重點為中心的隱患排查治理,以縣為單位的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調查,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隱患點。突出民生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和水資源調配工程、農業抗災和林火撲救能力和海綿城市建設。突出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疏散演練,明確了疏散演練的最低標準;突出媒體社會動員作用的發揮,明確了媒體參與標準;突出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建設綜合性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強調將防災減災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倡導建立與產業相關的宣傳教育基地(站、室)。


第六部分明確了保障措施,共五個條目。強化法治保障,加強應急隊伍和裝備建設,提高科技支撐水平,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組織實施。

(責任編輯:杜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