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視角
?

戚建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時間:2020-07-29 11:02

【 字體:【 打印本頁 】

 

 

  7月以來,江西多地連降暴雨,九江、上饒、南昌等地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危急關頭,武警江西總隊聞“汛”而動,迅速組織官兵全力投入抗洪搶險戰斗。圖為官兵在九江彭澤縣芙蓉墩圩堤搬運沙袋。新華社發(洪水平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統籌抓好南北方江河安全度汛,加強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加強統籌協調,強化協同配合,抓實抓細防汛救災各項措施。各有關地區都要做好預案準備、隊伍準備、物資準備、蓄滯洪區運用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我們一刻不停抓下去。

  新聞回放

  7月23日13時許,淮河干流王家壩閘關閘,淮河水暫停流向蒙洼蓄洪區。王家壩站水位已由開閘前的29.75米,下降至28.28米,距離保證水位1.02米。

  被稱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是蒙洼蓄洪區進洪閘。7月20日8時32分,王家壩閘開閘泄洪,截至關閘,蒙洼蓄洪區進洪總量約3.75億立方米。

  王家壩泄洪,給蒙洼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卻做到了“上保河南、下護江蘇”,有效緩解了淮河流域的防洪壓力。這背后,體現著氣象部門的精準監督、及時預警。

  在王家壩可以看到,距閘口只有200米的氣象監測預警中心,開展氣象監測、防汛應急信息數據歸集,精準為政府及百姓提供氣象決策預報預警。氣象業務服務系統,可提供王家壩周邊及淮河上游地區實況雨情水情信息、歷史資料查詢和未來7天天氣預報等內容。自建成以來,系統運行穩定,為做好本次泄洪氣象預報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成功泄洪背后,還有黨的基層組織執行果斷、組織有序。

  從通知將開啟蓄洪區到王家壩閘正式開閘,只有12小時;從決定開閘到執行開閘,只有50分鐘。無數黨員志愿者一邊做群眾思想工作,一邊幫群眾轉運物品,挨家查看。至滾滾淮河水流向蒙洼蓄洪區,2017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王家壩開閘泄洪后,涌進的除了洪水,還有各方支援。在王家壩鎮到處可以看到,從安徽省內乃至全國各地來此支援的救援隊、部隊官兵,以及物資捐贈車隊有序集結。開閘1小時后,保障莊臺15萬群眾生活無憂的各項工作有序展開,物資保障組、衛生防疫組、救援組一一成立。

  在這場考驗應急管理能力的戰役中,從組織人員撤離、車輛物資調配、交通運輸管理、社會秩序維護到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等方面層層落實,迅速到位,充分展現了國家治理能力和中國制度優勢。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職責。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優勢,就需要不斷提升應急管理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應急管理科學化

  應急管理科學化是指,以“一案三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制、應急管理機制和應急管理法制——為基本框架的應急管理體系能夠充分適應現代突發公共事件的特有屬性,能夠以理性化方式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要健全應急預案,真正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能夠涵蓋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案體系,不斷提高應急預案的權威性和規范性,適時對預案進行動態調整和修改。同時,以政府為主導的應急管理主體要加強對應急預案的演練,提升應急預案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

  要完善應急管理體制。需要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屬性和各類治理主體的功能優勢來優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政府與職能部門、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等主體之間的應急管理職權和職責;需要完善“屬地管理原則”,確保中央政府的統籌協調優勢、地方政府的治理優勢與職能部門的技術優勢能夠有機融合;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功能,各類非政府組織、志愿者、企業等多元主體能夠有序參與應急管理過程,從而與國家形成應急管理合力。

  要強化應急管理機制,確保應急監測預警、信息溝通、應急決策和協調、分級負責與響應、社會動員、應急資源配置與征用、獎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城鄉社區管理、政府與公眾聯動、國際協調等應急管理機制能夠靈敏和有機運轉。

  要完善應急管理法制。既要及時修改不適應應急管理實踐的現有法律,也要前瞻性地制定新的應急管理法律,提高政府處置突發事件的預期性,明確市場、社會和群眾在應急管理中的權利和義務,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

  應急管理專業化

  應急管理專業化是指,應急管理的組織機構、人員設備、管理技術、管理文化等軟件和硬件符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規范標準。

  提升應急管理專業化水平首先要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救援人員的專業技術技能。需要加強對應急管理中承擔決策、指揮和領導等管理職責的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應急培訓和考核,提升領導干部解決和處理急難險重的突發公共事件知識技能;通過應急管理專業資格認證、應急演練和實戰訓練等方式來強化應急救援人員的專業救援和處置能力。其次要健全應急管理組織機構。根據應急管理任務來加強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建設,合理設置應急管理機構的內部科室,建設標準化應急指揮機構,以穩定的組織機構和編制、不斷積累的應急管理經驗來提升應急管理專業能力。

  要完善應急管理設施設備和應急管理技術的標準化建設。根據應急管理內在機理和特有屬性,加強應急管理通信設施、指揮設施、救援設施、物質保障設施等的規范化建設,加強實驗室、檢測和鑒定機構等技術性設施建設;通過科技創新、總結經驗、實踐探索、對照國際先進、科學分類等方式來提升應急管理技術標準化水平。

  要培育應急管理專業文化。通過案例展示、輿論宣傳等方式提升應急決策和管理人員、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管理專業化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專業化的應急管理文化氛圍。

  應急管理智能化

  應急管理智能化是指,應急管理過程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互聯網+、遠程遙控技術等現代具有智慧特征的新技術結合,將技防與人防、物防相結合,實現應急管理“智慧化”。

  要建立和健全一個反應靈敏、先進可靠、功能齊全的全國統一應急管理技術平臺,消除安全生產、城市消防、抗旱防洪、防震減災、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等各應急管理領域的信息孤島,打通國家、省、市、縣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的信息傳遞鏈路,進一步延伸到企事業單位,甚至居民家庭,形成全覆蓋的應急指揮系統。這就需要將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器系統作為應急管理技術平臺的信息處理中心,通過云存儲、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分析、人工智能模型、計算機輔助決策等技術,有效地利用海量信息,對采集到的各種類型數據信息進行跨行業跨領域跨系統分析,實時通過專用網絡連接到相關各部門,實現統一指揮和協調行動。

  要在依法保護隱私權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模擬高清、高清新智能視頻等各種新技術手段率先在城市,進而在農村重要場所建立和健全一套智能監控系統。智能監控系統的本質是一個跨地域、跨行業、跨應用的綜合性安全防控網絡和大型聯網監控系統。智能監控系統必須具有強大接入能力,以實現大規模大范圍的監控點覆蓋;同時必須支持靈活接入方式,以適應各個監控點網絡傳輸條件的差異性,確保應急指揮者能適時看得見現場,看明白智能化效果。

  承擔應急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履行風險防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智能手機、微信群、政府公共賬號、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普通智慧工具,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傳播權威信息。

  要加強應急管理智能化基礎設施投入,分步驟按計劃逐步實現全領域、全過程應急管理智慧化,完善云計算、云存儲等先進智慧技術。

  應急管理精細化

  應急管理精細化是指,一種應急管理目標、標準、任務和流程細分,實施精確應急管理計劃、精確應急管理決策、精確應急管理控制和精確獎懲考核的應急管理模式,以更精、更準、更細和更嚴的標準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避免冗雜化、分散化、碎片化和粗放化的弊端。

  確保應急預案制定的精細化。預案具有應急規劃、綱領和指南的作用,是應急行動的宣傳書和動員令、沖鋒號。對于常規突發事件,需要制定標準化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管理目標、任務、流程、決策、手段、物質保障等內容;對于不確定性的非常規突發事件類型,應加強情景模擬,提高對未知風險的預見性,建立靈活多變的模擬應急預案。

  要加強應急管理體制的精細化建設。需要進一步規范應急管理部的職權和職責,厘定應急管理部與承擔公共衛生、國家安全、社會治安等領域的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之間的關系;需要界分橫向的地方人民政府與縱向的應急管理部門之間的職權和職責;需要科學設定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等主體的應急管理職責(義務)和職權(權利),明確與政府之間的法律關系;需要進一步規定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失職追責的領導干部應急管理責任制,明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責任人同為應急管理第一責任人,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黨委和政府議事日程。

  要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的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明確常態管理機制進入應急管理機制的標準,以及應急管理機制結束的條件,防止混淆常態機制與應急機制; 優化政、企、軍等多元主體之間的應急聯動機制,提高協作能力和應急聯動效率;要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完善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

  要形成精細化的應急管理理念。承擔應急管理職責,履行應急管理義務的各類主體需要形成精益求精的觀念、持續改善的態度、嚴謹認真的作風、嚴于自律的意識,將更精、更準、更細和更嚴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行動,貫徹到應急管理的全過程、全領域。

(戚建剛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應急法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