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關于征集 “重大暴雨洪澇災害鏈風險和承災體影響評估” 課題承擔單位的公告
來源: 時間:2025-09-26 16:49
一、項目背景及研究意義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暴雨洪澇及其引發的鏈式次生災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內澇等)呈現頻發、廣發、鏈發特征,其破壞強度、影響范圍及社會影響顯著超越常規災害閾值。災害鏈級聯效應和放大效應極大地增加防范應對難度和災害損失的嚴重性,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構成嚴峻挑戰。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的決策部署,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從事后應對向事前預防轉型,提升重大暴雨洪澇災害的風險評估和應急準備能力,依托應急管理專項項目“自然災害應對工作及損失評估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現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重大暴雨洪澇災害鏈風險和承災體影響評估”課題承擔單位。
本項目旨在通過對歷史典型災害的復盤和機理剖析,結合現代化的數值模擬技術,研究暴雨洪澇災害鏈的形成演化規律,識別暴雨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并科學評估其對關鍵承災體的影響。研究成果將為制定差異化、精細化的防范策略,優化應急資源布局,以及在臨界天氣條件下采取前置性防御措施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二、研究目標
本項目總體目標為構建一套科學、可操作的重大暴雨洪澇災害鏈風險與承災體影響評估技術方法,為實現對此類復雜巨災的精準防控提供決策支持。具體目標包括:
(1)研發一套可融合實況監測與預報降雨信息的暴雨洪澇淹沒模擬技術,實現對山洪、河流洪水的動態模擬,提高淹沒范圍、水深、流速等關鍵致災因子模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2)基于洪澇模擬結果,構建關鍵承災體(如轉移和需救助人口、道路、房屋、農作物等)在災害鏈作用下的評估模型,定量評估暴雨洪澇災害鏈對承災體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3)深入剖析我國近年來典型暴雨洪澇災害鏈的形成機制、演化路徑和關鍵致災閾值,建立典型地形條件下暴雨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高風險區識別指標、臨界閾值和風險評估模型。
(4)開展貴州榕江暴雨洪澇災害復盤分析,研究具有類似不利地理環境和致災條件的洪澇災害高風險地區,為開展災害風險防范提供依據。
三、主要研究內容
申報團隊應根據研究目標,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組織研究內容,可根據自身優勢進行深化和拓展:
1. 暴雨洪澇淹沒模擬技術與驗證方法研究
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精細化土地利用/不透水面數據以及實況監測和預報降雨數據等多源數據,針對全國尺度,開發一套水文水動力模型。研究可考慮采用國際上廣泛應用且性能穩定的開源模型軟件,探索開源模型的應用潛力。模型應能有效模擬從地面產匯流到河道演進,再到漫溢淹沒的全過程,分析復雜地形的數值誤差與地形放大效應問題。開展模型驗證與不確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利用歷史災害案例的實際淹沒結果(如從高分遙感影像、新聞報道、現場調查等獲?。δM結果進行校準和驗證,評估模型在淹沒范圍、水深等方面的精度,并對預報數據輸入帶來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
2. 關鍵承災體脆弱性與災害鏈影響評估
基于暴雨洪澇淹沒模擬研究成果,針對人口、道路、房屋、農作物等關鍵承災體,研究建立其與災害強度(如淹沒水深、流速等)之間的定量化損失關系,構建承災體脆弱性曲線/矩陣。研究災害鏈的級聯效應,基于關鍵承災體分布數據,開展暴雨洪澇-地質災害鏈的影響分析,引入大模型,實現對高風險區在典型場景及降雨事件下的影響評估。
3. 重大暴雨洪澇災害鏈致災成害閾值與風險評估研究
針對我國近年來典型重大暴雨洪澇鏈發災害,研究其形成機制、演化過程,分析致災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與災害鏈啟動和發展的關系。充分考慮不同典型地理環境特點以及承災體特征,研究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關鍵降雨閾值條件,建立典型地形條件下暴雨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等鏈式災害的風險評估模型。
4. 貴州榕江相似暴雨洪澇災害高風險區識別分析
針對2025年6月貴州榕江重大暴雨洪澇災害事件,深入開展災區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土壤類型、植被覆蓋和土地利用等孕災環境特征分析?;诎咐龔捅P,從“孕災環境敏感性”和“致災因子危險性”兩個維度出發,構建相似區域暴雨洪澇災害鏈高風險識別指標體系和高風險評價方法,在全國范圍篩查具有類似自然地理環境的暴雨洪澇高風險區域(以縣(市、區)為評價單元)。
四、預期成果與考核指標
項目承擔單位需按時提交一套高質量、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具體內容與要求如下:
1. 研究報告與圖件:《重大暴雨洪澇災害鏈風險和承災體影響評估》研究報告1份;貴州榕江暴雨洪澇災害鏈相似高風險區清單1套;典型地形條件下暴雨引發次生災害臨界閾值1套。
2. 軟件工具:
暴雨洪澇淹沒模擬軟件工具1套。
3. 知識產權成果:
申請專利≥1項,申請軟件著作權≥1項。
五、申報要求
(一)項目申報單位須在該研究領域具有良好的研究積累和實驗條件,能夠為項目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原則上應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項目負責人應當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政治素養,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較豐富的研究經歷與業務實踐經驗,原則上應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副處級以上行政職務。鼓勵跨學科、跨單位的科研團隊聯合申報。不接受以個人名義的申報。
(二)研發經費48萬元,需編制詳細預算。
(三)采用典型歷史案例進行模型精度驗證,要求在申請書中明確提出精度指標、驗證方法以及未來2年持續優化工作安排。
(四)項目申請實行無紙化申請,申請人需認真填寫《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公開征集課題申請書》(模板見附件),并加蓋申報單位公章,于2025年10月8日前,將申報材料電子版發送至電子郵箱:liumeiyu@ndrcc.org.cn或者feiwei@ndrcc.org.cn;聯系電話:010-52811153(劉老師)、010-52811140(費老師)。
(四)申報截止日期為2025年10月8日(以郵箱接收日期為準)。
(五)形式審查與專家評審。形式審查內容主要包括:申報手續和材料是否完備,申請書和申請人是否符合要求,申報單位是否具備相應的科研條件或研究基礎,申請經費是否超出資助限額等。形式審查未通過的項目不提交專家評審。形式審查結束后,通過專家評審方式擇優選擇項目建議承擔單位。根據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項目管理有關規定按程序最終確定項目承擔單位。
(六)項目負責人在項目執行期間需遵守相關承諾,履行約定義務,按期完成研究任務,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歸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所有。
(七)項目執行時間為簽訂合同之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項目承擔單位應按照要求在2025年12月5日前提交項目最終研究成果。
(八)項目負責人須于項目執行期及驗收后2年內配合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開展模型和參數的調優以及應急評估業務技術支撐工作。
附件: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公開征集課題申請書
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
2025年9月26日